全媒體記者屈艷枝 盧浩然 康冀楠
作為已有41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開封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是開封最厚實的家底,也是這座城市的靈魂。在開封,隨便撿起一塊古磚,仔細看看,便能尋找到一段歷史;隨便捧起一片舊瓦,認真品讀,就是半部中原文明印記。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劉占鋒認為,在歷史文化資源方面,開封市有三大優勢。一是起源文化,這里是華夏文明起源核心區。二是頂峰文化,這里是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頂峰——北宋的國都。三是黃河精神地標,這里是黃河文化之魂——黃河精神發祥地的核心區域。
中華傳統文化光耀世界,那么多的歷史故事,那么多的歷史人物,是怎樣流傳至今的?答案是因為有漢字。漢字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唯一延續至今的象形文字,還是中華文化傳承和弘揚的基本要素。
在漢字歷史上,人們銘記著倉頡。倉頡被稱為“人文始祖”“文字始祖”“造字圣人”,他所造的象形文字,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源的始點和傳承之基。在我市柳園口鄉的黃河大堤旁,一座高約4米橢圓形土丘非常顯眼,立在半腰的一塊黑色墓碑告訴人們,這座墓塚的主人就是倉頡。
史料證明,倉頡是在開封造的字。南宋羅泌《路史》所引《禪通記》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浚義(儀)即春秋之陽武高陽鄉也,或曰利鄉”。而浚儀是開封的別名,西漢時期在開封設浚儀縣。漢代司馬遷記載陽武(今原陽東南14公里處)東南高陽鄉或利鄉,也就是開封之地。與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明代《汴京遺事》中關于倉王墓、造字臺的記載相吻合。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文明最重要、最核心的標志。倉頡發明文字,使得遠古先民從蒙昧時代進入到文明社會。作為中華文明標志之一的古漢字,最早在黃河流域中原大地上孕育、成熟并被世代傳承。
在南梁時期,從尉氏縣走出一位留名千古的目錄學家阮孝緒。阮孝緒曾廣泛搜集宋、齊以來王公捂紳所藏圖書的目錄及遺文隱記,把當時4萬余卷圖書分為經典、記傳、子兵、文集、術伎、佛法、仙道7個部類,撰成《七錄》。這部著作在一定程度上總結了前代目錄學的成就,成了《隋書·經籍志》的重要依據。雖然《七錄》一書已經遺失,但《七錄·序》載于道宣所著《廣弘明集》中,從而得以保存,成為研究中國目錄學的一篇重要文獻。
當歷史的車輪來到北宋時期,開封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北宋在傳承歷代文化的基礎上開拓演進,形成了造極一時的“宋文化”,以光輝燦爛的精神文明彪炳史冊、馳譽寰宇。南宋朱熹曾言:“國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苯鷮W者陳寅恪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nbsp;
開封作為北宋都城所在地,更是漢字體系成熟的核心區域,有著獨特的宋文化優勢。宋體字的雛形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而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又使之插上了快速傳播和普及的翅膀。北宋學者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曾詳細記載了畢昇活字印刷的發明經過和工藝技術,所謂“橫平豎直,橫輕豎重,字形方正,筆畫勻稱”,宋體字在現行所有使用字體中的權威地位至今仍不可撼動。
倉頡文化也興盛于北宋,與宋文化密切相關。北宋時期,對倉頡的紀念和祭祀活動上升為官方行為。宋太宗和宋徽宗兩任皇帝,先后將28字的《倉頡書》收入《淳化秘閣法帖》和《大觀太清樓帖》兩個皇家官刻叢帖,使之得以傳世,同時也開創了中國書法史的先河。
宋代文化之所以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這與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開拓是分不開的。北宋在都城開封編了四大類書,分別是《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其中,《太平廣記》收稗官野史、小說筆記多達475種,很多書早已失傳、殘缺,賴此書得以保存,至今仍是我們研究小說史的重要資料?!段脑酚⑷A》上續《文選》,廣收南朝梁末至唐代的詩文,張說、李商隱等的很多詩文均賴此書保存,是清人編《全唐詩》和《全唐文》的重要資料來源?!短接[》引書更多至1690種,保存了大量古籍佚文。
進入信息時代之后,開封人劉占鋒及其團隊以其《中華語匯通檢》叢書、《中華詩典·黃河卷》《成語通檢詞典》等類編典籍被季羨林、張岱年等著名學者稱贊“功德無量”,以其中華文化精要主題化精準檢索平臺的構建受到社會各界關注,以編纂《中華傳統文化精要集成》的大量基礎性工作,率先扛起了新時代修典的大旗。
開封作為黃河文化的發祥地和華夏文明核心區,做好黃河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義不容辭。
幾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深深融入開封人的基因之中,這也讓開封人深深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傳承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自覺擔當。如今的開封,歷史文明與現代文明更是交相輝映,迸發出絢麗的光彩。
八朝古都開封,也是河南這座文化高地的重要一極。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核心區域。長期以來,河南始終堅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應有貢獻。
河南是漢字發源地,具有豐富的漢字文化資源和悠久的漢字研究傳統。截至目前,可以釋讀的最早文獻是商晚期的殷墟甲骨文,這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被稱為“字圣”,也是河南人?!墩f文解字》保留了小篆和大量的古文和籀文,為甲骨文和金文的考釋搭建了橋梁,其以部首為線索的編纂體例,不僅開創了新的字典編纂方法,也很好地將漢字結構規律體現了出來。
當人類社會進入到信息時代,河南人王永民發明的五筆字型輸入法,引發了漢字輸入技術的第一次革命,在漢字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進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使漢字在電腦涌進中國的時候沒有被判“死刑”,促進了漢字的信息化發展。
“作為世界上唯一延續了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文化,積淀了中國歷代先哲先賢的先進思想和智慧理念,全面記錄了炎黃子孫在歷史長河中豐富的社會實踐,堪稱是一座含金量極其豐厚、規模極其驚人的資源寶藏。對這些資源進行整理收藏和開發利用,是我們文化傳承的兩條主線?!北本┐髮W教授、文獻目錄學家王錦貴介紹說,宋代之前,整理收藏往往是學者個人行為,國家重視的是藏用一體、重在利用。到了宋代,大型傳統文獻的編纂開始由藏用一體轉為叢書、類書兩大部分。類書、叢書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既是文化發展與繁榮的重要標志,也是中華傳承數千年的文化傳統。這些珍稀資源雖然飽經天災人禍,散佚失傳不計其數,但我們只要認真加以開發與利用,仍然可以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對于編纂一部兼具權威性、普及性的中華傳統文化大典,王錦貴認為,新時代修典重在“修”,而不是簡單的文獻匯集?!靶蕖钡谋举|是根據時代需要對文化資源的重組與改造。新時代修典的目的,與歷史上的修典有著本質的不同。新時代修典應通過重組與改造,在保證資源體系完整的基礎上,形成一個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眾化普及,具有新的時代特點的中華文化資源總庫及其便捷高效的精準檢索平臺。
“新時代修撰中華傳統文化大典,要重視創造性轉化?!蓖蹂\貴表示,我們的傳統文獻,除了屈指可數的類書外,絕大部分都是自成體系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獨立單元,像星星點點的孤島,體現不出知識的關聯。而當前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生活使人們無暇通讀巨著全文。創造性轉化就必須根據這個時代特點,對傳統文獻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改造,并按照新的時代要求對其原有文化結構進行分析、重構,進而形成主題更加集中、層次更加分明的文化體系,通過強大的互聯網檢索平臺,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釋放強大的文化資源力量。
人類社會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對原有知識的再“生產”。一方面要利用新的技術對原有文化的存在方式進行再改造,另一方面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通過“校注”再行“解讀”,其目的都是要使文化適應新的時代。新時代中華文化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就必須對傳統文化進行“化整為零”式重構,實現文化資源的精華化、主題化、優質化。
早在清代,目錄學已成為顯學。民國時期,出版了第一部索引研究專著,設立了第一個索引編纂機構。改革開放之后,正式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大型文獻標引工具書《中國分類主題詞表》。進入新世紀,隨著中文搜索引擎的創建,網絡傳播逐步成為最便捷高效、最具廣泛參與性的文化建設手段。然而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行搜索引擎的局限性已經凸顯出來。因此,創建一個適應當代深層次文化資源需要并能精準檢索的新型平臺迫在眉睫。
王錦貴介紹說,劉占鋒及其團隊長期以來所研究的正是當代社會及長遠未來迫切需要的、能夠精準檢索傳統文化資源的新型平臺。他們參考《太平御覽》《古今圖書集成》等大型類書結構,形成一套具有新的時代特點的類目體系框架,并據此將傳統文獻中的文化要素通過機器無法取代的方法進行遴選、歸類,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結構性重組,同時積極吸納“機器學習”等最新科技,打造中華文化古今概念對接轉換系統,最終形成以要素為單位、以類別體系為框架的新的傳統文化資源智能數據庫。
“這個數據庫就像一部巨型類書,但已不再是古代類書所推崇的‘天地人’事物結構,而是按照新時代的特點,依據當代人的學習應用習慣,按照文化要素構建新的類別體系,如典故、句子、詩詞、觀點、人物、事件、教訓、逸聞等?!蓖蹂\貴說,每個版塊中又按義類分為三到四個層級,人們可以在各版塊逐級檢索到系統化、批量化的相關資源,以便分析、比較、選用。此外,通過古今概念對接轉化系統,可以檢索到那些古今意同而詞不同的知識,保障檢索結果的全面性、完整性。與現行搜索方式相比,這種設計更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精準檢索,更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基于劉占鋒及其團隊長期以來研究出的成果,許多業內專家學者建議,適時啟動中華文化重構工程項目。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光明日報原副總編輯趙德潤一直關注著這個項目的發展。他說,啟動中華文化重構工程是推進中華文化的大眾化普及和國際化傳播的重要舉措,其基本任務是通過新時代中華文化傳承傳播規律研究,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完成一部兼具權威性、普及性的中華傳統文化大典的編纂與出版。
趙德潤說,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人民群眾掌握文化的新時代,在項目推動過程中,要做到資源的大眾化積累、編校的大眾化參與、傳播的大眾化分享。通過修典,實現文化要素全方位主題化檢索、批量化供給。這是新時代修典與傳統修典的根本區別。
該項目所帶來的文化產業發展,也被諸多專家學者所看好。他們認為,正因為它的“大眾化”,又使它成為一項檢索平臺與修典相輔相成、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完美結合的系統工程,預示著一個巨大文化產業的噴薄欲出。在這個過程中,組建中華文化類編中心、主題化出版中心,構建中華文化精要主題化文化資源數據庫,建設中華文化主題化批量化檢索平臺,打造能夠適應信息時代需求的中華文化供給體系,為中華文化的大眾化普及和國際化傳播服務。如著力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指導的影視、動漫、電游等文化新業態的主題化開發和其他主題化文化活動開發,等等,在知識付費產業方興未艾的大形勢下,從讀者需求的廣泛性、內容的權威性、檢索方式的唯一性等方面看,這一平臺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在中華文化主題化開發方面。該項目的數據庫研發目的,是用中華優秀文化占領以高科技為載體的文化新業態。其要素化、主題化結構和數字化、智能化功能可以衍生出無數更加適合當代人們學習閱讀的文化產品,實現一次原創,多重開發。例如,可以與影視、動漫和網絡游戲公司合作,開發以中華文化故事為主題的影視、動漫、游戲產品。還可創辦主題文化系列節目,打造深入民間的中國文化品牌。
中華文化重構工程項目的本質是對傳統文化的解構重構,屬于創造性改造,其產品享有合法的知識產權。該項目數據庫體系架構的獨特性,可以根據讀者需求實現內容重組,出版紙質、電子或者網絡的圖書,有助于打造新的知識傳播體系,開展版權貿易,重塑出版形態,推動傳統出版業的產業化升級,并推進中華文化主題化國際化傳播。
他們希望看到開封在新時代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傳播作出特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