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康冀楠
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華文明的同一性與延續性不僅通過一次次考古發現得到證實,而且通過歷朝歷代的文獻記載得到了證實。
在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大地上涌現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心學、理學等眾多學術流派,誕生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小說等各樣文學作品,產生了琴棋書畫、剪紙、雕刻、陶藝、木偶戲、雜技、變臉、戲曲等民間藝術形式。這些文化形態所呈現的思想精華和精神基因已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歷經幾千年的風霜依然挺立、枝葉繁茂,也是新時代文化自信之根、精神價值之源。
今年,是陳國楨第26年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參會。作為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和熏陶的全國著名書畫家,這次履職他更加感到肩上責任之重。陳國楨告訴記者,對這些資源進行整理收藏和開發利用,是中華文化傳承歷久不衰的兩條主線。宋代之前,整理收藏往往是學者個人行為,國家重視的是藏用一體、既藏又用。這主要體現在分類編纂的類書上。
我國古代的第一部類書當推曹魏時期的《皇覽》?!痘视[》是三國魏文帝時期由桓范、劉劭、王象、韋誕、繆襲等人奉敕所撰,撰集經傳,分門別類,共40余部、800余萬字。自《皇覽》開始,類書歷朝歷代都有編纂,蔚為大觀。每逢盛世,國家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組織編纂類書大典。到了宋代,在太宗、真宗、孝宗三位皇帝下詔編纂完成《太平御覽》等四部類書之后,南宋俞鼎孫和俞經編寫的叢書之祖《儒學警悟》亦應時而起,由此開創了我國大型傳統文獻叢書與類書并駕齊驅的局面。修典由此轉為叢書、類書兩大部類。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占鋒介紹說,大型叢書的繁榮,使版本林立、文字千差萬別的傳統文獻得以正本清源,反過來又為類書的編纂提供了較權威的資源保障??梢哉f,明代兩萬多卷的《永樂大典》、清代一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使類書的編纂達到頂峰;而叢書也有了集大成者——清代的《四庫全書》。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典籍的整理及其當代價值的發掘。從最初每年整理出版不足30種,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的400種左右。改革開放以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更加繁榮興盛,每年平均出版古籍整理圖書1800種。70多年來,文學、語言文字、文化藝術、歷史、地理、哲學、宗教、科學技術等領域重要古籍皆有系統整理。
類書、叢書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既是文化發展與繁榮的重要標志,也是中華傳承數千年的文化傳統。這些珍稀的文化資源雖然歷經天災人禍,散佚失傳不計其數,但只要認真加以開發利用,仍然可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人民群眾掌握文化知識的新時代。編纂一部兼具權威性和普及性的中華傳統文化大典,為人民大眾提供便于學習和運用的文化資源已經是大勢所趨。
人類社會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對原有知識的精加工,并深刻影響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正是東漢蔡倫造紙術和北宋畢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使中華文化的整理收藏和開發利用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歷史上的修典強調藏用并重、重在利用,便于人們學習和使用的類書編纂很受重視。然而,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即便國家重視藏用一體,客觀上仍然是以藏為主,輔以用之。而所謂“用”,也是為統治階級、士大夫階層少數人所用,根本不可能用于普及。以規模宏大的《永樂大典》為例,只是手抄了正副本。而《初學記》,居然是唐玄宗為方便兒子們作文時便于檢查事類下令編纂的。這雖有當時社會發展水平的原因,更有統治階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本性使然。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推行的簡化字、群眾性掃盲運動等是文化大眾化普及的發端。囿于當時社會發展水平的局限,文化的普及大多止步于初等文化層次,屬于較高文化層次的文化典籍則很少涉及。典籍整理也大多為注疏、???、考證、評論、輯佚、增補等,而主要體現開發利用功能的類書整理則黯然失色、乏善可陳,對于如何使之適應信息時代的傳承傳播問題更是少有問津。這些成果最終因其不具有大眾化條件而大多被封存于象牙塔之中,很難進入尋常百姓家。
如果說古代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集零為整”,鋪設了一條大規模整理收藏文獻之路,那么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則為我們強化開發利用功能提供了技術支撐。
利用信息技術對文化資源解構重構,使億萬文化要素從一個個“大部頭”中解放出來,并按照當代思考習慣,繪制出鮮明的主題檢索“路線圖”,讓人民大眾可以隨時按圖索驥。這應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對此,陳國楨建議,把新時代修典作為一項國家工程來推進。他表示,新時代修典是一個與時俱進、創新創造的過程,關鍵是具有當代特點的類別體系的建立和對文化要素的提煉。雖然類編典籍因其便于學用一直是修典的主流,但其編纂體例已不再適應當今人們的思考習慣。對于文化要素的提煉,由于古今詞語內涵存在反差,同一語句,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語境之下會有不同含義,這一過程人工智能尚無法替代人工甄別。所以,無論是編纂隊伍的組建,還是物力財力的支持,都需要作為國家工程推進。
“當前,由于學術評價體系長期重學術輕普及,研究類編的學者較少。對其研究較深、成果頗豐的要數當代類編學者劉占鋒依托高等院校形成的團隊?!标悋鴺E說,劉占鋒編纂的“中華語匯通檢”叢書被季羨林、張岱年等著名學者稱贊“功德無量”。此外,蘊含大量創新成果、實現音序編排輔以任意字檢索和類別檢索的《成語通檢詞典》已由中華書局出版。劉占鋒編纂的《中華詩典·黃河卷》被著名學者、北大教授謝冕稱其為“新中國第一套大型類編詩歌典籍”。為了修典工作的順利進行,建議將劉占鋒團隊的研究探索作為新時代修典試點完善工作方案,由有關研究機構加強學術指導、充實專家團隊、提高編纂水平,力爭走出一條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播新路子。
“新時代修典不是簡單的文獻匯集,重在‘修’字,在創造性轉化?!标悋鴺E認為,新時代修典關鍵在于創造性轉化,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打造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有利于黨和國家與人民意志相統一、有利于大眾化普及和傳承的深化、具有新時代特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成。
“新時代修典應是一個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過程?!标悋鴺E告訴記者,由于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學習時間碎片化,面對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當前人們的普遍需求不再是讀原著看論證,而是掌握充分的言簡意賅的文化精要。然而我們能夠提供的文化資源雖有諸多體量龐大、內容宏富、集大成式的傳世文獻,但因多為注疏、???、考證、評論等,而體現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成語、典故、名言、例證等則被淹沒在推導論證或長篇敘述之中?,F在需要將它們遴選出來成為獨立單元、賦予代碼,進入互聯網絡。這個遴選過程就是我們對文化資源解構重構的過程。
“新時代修典應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要主題化供給體系的過程?!标悋鴺E說,當前社會分工的細化正在推動各個領域的細分細化,人們的文化追求愈來愈多樣化,對知識的掌握亦正在由泛泛涉獵向按主題深入了解轉變?,F有的《中國分類主題詞表》和關鍵詞搜索方式都無法實現檢索結果的主題化批量化,導致知識碎片化問題逐漸凸顯。這樣,通過修典再造一個主題明確、層次分明、要素集中的新的思想文化體系和主題化供給平臺就顯得更為迫切。
新時代修典,不僅在內容選取、體例設置等方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其整個編纂工作都與傳統編纂方式有著本質區別。大眾參與、系統思維、綜合利用應是其基本特點。
各奮愚公之愿,即可移山;共懷精衛之心,不難填海。陳國楨說,新時代修典需要大眾參與、系統思維、綜合利用?!按蟊妳⑴c,即資源大眾化積累、編校大眾化參與、成果大眾化分享?!彼硎?,廣大民眾作為“用”的一方,對于內容的選擇、體例的設置都可能有與專家學者不同的看法與要求。他們參與其中,能夠使我們避免編用脫節,少走彎路。
系統思維,是指把修典作為綜合性文化建設工程來做,而不能僅僅看成一個獨立的圖書編纂活動。陳國楨說,通過解構重構,可以使文化資源變成一塊神奇的魔方,根據時勢發展和讀者需要隨時組織與之相適應的主題文化。出版業也可以借此迅速扭轉千年不變的“大而全”“小而全”一統天下的出版格局,另辟一個能夠體現當代需求的以要素為基點的主題化出版體系。文化活動也可以一改淺層次的記憶力比拼,實現主題明確、層層遞進,既可逐步深入,又能有序延展的系列活動。特別是國外廣大的普通讀者學習中華文化,更需要直截了當的思想觀點、文化精華和各種例證。如果按照不同的主題組合不同讀物,實現多語種、多介質出版,就可以高效推進中華文化深入傳承和國際化傳播,極大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
綜合利用,是指新時代修典是一個一舉多用、邊編邊用、綜合利用的系統工程,可以由此構建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要主題化供給體系。這個體系可以包括中華文化精要主題化檢索供應平臺、與高新科技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主題文化系列節目的資源提供平臺,可以隨時把修典的階段性成果實現大眾化分享。
在記者的采訪中,許多專家學者都詳細闡述了新時代修典的歷史性意義。尤其是對于致力于建設文化強省的河南和高水平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都的開封而言,修典的重要性和帶來的各方面效益不言而喻。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中,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3000多年,先后有20多個朝代在這里建都,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有4個,普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居全國第二,文化資源極為豐富,文化底蘊十分厚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河南不僅應有更強的文化自信,還應有更高的歷史自覺、更大的歷史擔當、更多的歷史作為,要持續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現代化河南建設之路。
“它背靠一條黃河,腳踏一個宋代,像一位已不顯赫的貴族,眉眼間仍然器宇非凡?!边@是著名學者余秋雨筆下的開封。在中國歷史上,宋代不是國力最強的朝代,但卻是封建社會文化的頂峰。無論文化人才還是文化成果,宋代在文化領域的成就可以和歷史上任何時代媲美。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敝麑W者王國維特別推崇宋文化,尤其是宋代思想文化的價值。在《宋代之金石學》中,他開篇就說:“宋代學術,方面最多,進步亦最著?!睔v史學家、國學宗師錢穆曾提出“不識宋學,即無以識近代”的著名論斷。
劉占鋒告訴記者,開封是北宋王朝的國都。在這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誕生了《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太平廣記》《文苑英華》這四部閃耀千古的類書。修典不僅可以進一步提升開封的城市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在產業發展等方面也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盛世修典是新時代的偉大使命?!标悋鴺E坦言,此項龐大文化工程如果能夠順利啟動,將是國家之榮光、民族之榮光、時代之榮光。